目前分類:我的媽媽經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剛完成第一批沒多久~大姨媽就來訪,就是要讓我馬上試用的意思摟....

第一批的數量不夠用完全程,大概再做第二批+幾片護墊就夠用了

這次我是第一、三、五天用布衛生棉,第二、四天用一般衛生棉

洗滌方法:布衛生棉的清洗也滿簡單的,換下來後馬上在廁所把血水沖掉(沖到擰乾時水是透明即可)

洗完澡整天的布衛生棉一起用水晶肥皂搓泡一陣子、沖乾淨、脫水、晾乾,不會很麻煩啊~

個人使用心得:布衛生棉真的比較舒服,只有一開始感覺比較厚一些

隔一天使用拋棄式時,很明顯覺得,而且我會皮膚癢癢的.....

經期時間變短了,以前都是起初量多3天+量少期3-4天

這次是量多3天+量少2天,整個縮短2天左右~希望以後都是這樣子啦~

手作要注意的事項:下圖左一、二有帶子的中蝶,我這次把帶子縫的太邊邊了,下次要縫靠中心些

anna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6個月以下嬰兒 水別喝太多

更新日期:2008/05/23 07:30 本報國際中心、記者詹建富綜合報導

美國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的醫師提醒家長,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

 

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安德斯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易怒、嗜睡、體溫過低、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安德斯強調,這些變化都很細微,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痙攣可能是最早引起父母注意的徵兆。但如果及時送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後遺症。

 

安德斯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她建議,不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應禁止喝水,父母也應避免讓嬰兒喝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含有電解質的兒童飲料。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表示,從外電的報導來看,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非都要禁止喝水,補充少量水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奶水,補充其他的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

anna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正孩子行為的七項重點

(來源:轉寄信件)

        我們確信如果能夠培養「積極的意願」以及「體諒的心」,將可以栽培出優秀的青年。而且,我們也認知到從小給予孩子們「自由」,讓他們自己「自行處理」的可貴,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正是被父母或老師傷害的心所發出的一種求救信號。而一味地把孩子當成「壞孩子」來責罵體罰的話,只會讓其內心的傷痕與隔閡更加嚴重。

由此看來,嬰幼兒時期實在是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想到古人所說:「三歲定終生」不由得令人感佩其中的智慧。爾後,「孩子之本性為善」的「性善說」成了我的堅持,而古代學中的「七歲前的孩子是神佛的孩子」或禪學中的「虔敬三尺孩童」則都成了我的信念。各位爸爸、媽媽們,在孩子面前試著學會謙虛吧!孩子是「童心」的主人,擁有純真的心靈,絕對值得我們加以學習並為之感動!

 

孩子之間的問題因大人的介入而失和――為什麼總有許多媽媽要在一旁顧著正在公園裡玩耍孩子們呢?只要在旁邊看顧,很多媽媽難免就會插嘴指責。以前的媽媽才沒有這樣的閒工夫,孩子到遠處和朋友遊玩之後,發生了一些問題,彼此之間強弱關係也產生變化。但是因為父母完全不知情,所以不會受到父母的干涉。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也養成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正的暴力兒乃是沒有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

滿足基本需求,限制物質慾望――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在充分滿足孩子的基本的需求之外,也應該讓孩子了解他們的慾望是有限制的。

 

anna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趴在地上找玩具的安安--可愛的小烏龜》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anna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