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轉寄信件)
我們確信如果能夠培養「積極的意願」以及「體諒的心」,將可以栽培出優秀的青年。而且,我們也認知到從小給予孩子們「自由」,讓他們自己「自行處理」的可貴,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正是被父母或老師傷害的心所發出的一種求救信號。而一味地把孩子當成「壞孩子」來責罵體罰的話,只會讓其內心的傷痕與隔閡更加嚴重。
由此看來,嬰幼兒時期實在是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想到古人所說:「三歲定終生」不由得令人感佩其中的智慧。爾後,「孩子之本性為善」的「性善說」成了我的堅持,而古代學中的「七歲前的孩子是神佛的孩子」或禪學中的「虔敬三尺孩童」則都成了我的信念。各位爸爸、媽媽們,在孩子面前試著學會謙虛吧!孩子是「童心」的主人,擁有純真的心靈,絕對值得我們加以學習並為之感動!
孩子之間的問題因大人的介入而失和――為什麼總有許多媽媽要在一旁顧著正在公園裡玩耍孩子們呢?只要在旁邊看顧,很多媽媽難免就會插嘴指責。以前的媽媽才沒有這樣的閒工夫,孩子到遠處和朋友遊玩之後,發生了一些問題,彼此之間強弱關係也產生變化。但是因為父母完全不知情,所以不會受到父母的干涉。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也養成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正的暴力兒乃是沒有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
滿足基本需求,限制物質慾望――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在充分滿足孩子的基本的需求之外,也應該讓孩子了解他們的慾望是有限制的。
反對「如果被打就還手打回去」的教育――因為這應該由孩子自己來下判斷,如果孩子不想還手的話,父母只要給予尊重即可。因為教唆孩子還手打回,等於就是培養孩子復仇之心。
不要強迫孩子成為父母心中期待的模樣。
生活習慣的指導與其嘮叨不如動腦想竅門――生活習慣的管教來說,我想主要可以從「讓孩子全權處理」以及「孩子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兩個考量原則著眼。父母嘮叨的話,孩子當然會乖乖地洗臉、刷牙或洗手,不過因為不是基於自發性的軀使,所以囉嗦的人一不在的話,孩子就會偷懶不做。因此改善的方法就是由媽媽率先以身作則,藉此來帶動孩子的倣效。衛生習慣方面,譬如為孩子準備一把新奇的牙刷或者奇形怪狀的肥皂,便是誘導孩子的竅門所在。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情緒而不是知識。
留言列表